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学院林丁教授科研团队 凝心聚力结硕果

学院林丁教授科研团队 凝心聚力结硕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林丁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秉着“以苦为乐,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终于收获丰硕的科研成果。课题组成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2014级博士生段毅琴及2015级博士生黄雪桃先后在国外一流杂志drug delivery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4.83分。林丁教授指导的课题组是一个有着10余名专业青年科研人才的优秀的科研梯队,其中包括在读博士7名,在读硕士2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科研高端人才3名。科研团队通过与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及独立承担的研究模式开展了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研究。 


      课题组科研项目“持续性微量眼部注药泵的开发应用研究”是依托于湖南省科技厅项目“湖南省眼表疾病临床医疗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下的子课题,同时也是爱尔眼科集团科研资金重点扶持项目。本研究课题的初启动由叶长华副教授、刘瑛博士等参与,开展及完善工作主要由博士生杨叶蓁、段毅琴及黄雪桃完成。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研究初期对课题的探索和开展的过程也会经历许多失败及挫折,辛勤的汗水必然收获丰硕的果实,课题组成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课题的探索及前期工作,从而为本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以及成果的专利申请奠定了基础。

课题研究背景:

目前眼部主要的给药方式包括:局部点药,球周给药,眼内注药以及静脉给药途径存在不足。由于角膜屏障的存在使局部点药在眼内组织达不到有效的治疗浓度,而血眼屏障的存在使静脉给药在眼内组织也达不到有效治疗浓度,并且大剂量的药物可能会造成全身不良反应。眼内注射虽然短时间可以在眼内达到高药物浓度,但是反复注射可能造成感染性眼内炎、视网膜毒性反应以及其他潜在的风险。tenon囊下给药因其可充分利用巩膜相对面积大及对药物渗透性高以及创伤性小的优势在眼内组织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使得经巩膜给药称为目前研究眼后段疾病给药方式的热点。

课题研究成果:

SCI文章一:

Research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methylvancomycin’s diffusion–de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cular solid tissues of sustained subtenon drug delivery with subconjunctival injection.

《比较去甲万古霉素在Tenon囊下持续给药与结膜下注药两种给药方式下兔眼固体组织中药物分布与蓄积不同特点》:作者:段毅琴

研究简介:本研究应用改制的自动给药泵通过导管连接持续微量朝兔眼tenon囊下灌注药物对比传统的结膜下给药方式,检测两种治疗方式下兔眼角膜、虹膜及虹膜的蓄积药物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二者在药代动力学上的不同特点。实验证明tenon囊下持续给药方式兔眼固体组织内能到达一个稳定而有效的药物蓄积量,从而在眼内到达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表明tenon囊下持续给药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眼后段疾病及眼内炎的新型给药方式。

 SCI文章二:

Controllable continuous sub-tenon drug delivery of dexamethasone disodium phosphate to ocular posterior segment in rabbit.

 《Tenon囊下连续恒定泵入地塞米松磷酸二钠在兔眼后段组织的分布

研究简介:理想的给药途径是能够到达靶组织且安全有效微创,眼部由于解剖及生理特点,使药物很难到达靶组织,尤其是眼后段组织。我们的研究采用tenon囊下连续给药泵实现药物的连续恒定可控的传递,且发现药物到达眼后段组织较传统的结膜下注射及全身给药能够达到有效的持续高浓度。且本给药系统的特征是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调节给药的速度及用药量,为临床治疗眼部疾病提供了一个选择方法。